为了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,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法律,2023年9月20日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,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。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,旨在规范网络信息内容、保护个人信息、防治网络沉迷等方面作出规定。
一、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对相关责任主体提出的要求
第一,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,加强对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的宣传教育,依法惩处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,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、健康的网络环境。
第二,学校、幼儿园等有关单位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,增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。
第三,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用户实名认证、信息审核、信息监控等制度,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有害信息和服务,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使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。
第四,家长应当履行监护职责和家庭教育义务,关注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,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,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不当使用互联网。
第五,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形的,有权及时劝阻、制止或者向公安机关报告。
综上,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明确规定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,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、安全地使用互联网。
二、保护未成年人安全用网的方式
第一,加强宣传教育。向未成年人传授网络安全知识,让他们了解网络上的潜在风险,如网络欺诈、色情信息、不良网站等。教育他们如何识别和避免这些风险。
第二,家长监控。家长或监护人应定期检查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,确保他们不会接触到不适当的内容或与其他人进行不安全互动。可以使用家长控制软件或应用程序来辅助监控。大多数设备和应用程序都有家长控制功能,可以限制未成年人访问的网站、应用或游戏。确保启用这些功能,以限制未成年人的网络活动。设定合理的上网时间,确保未成年人不会过度依赖网络,影响学习和生活。
第三,隐私设置。教导未成年人如何使用隐私设置,以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。例如,不要与陌生人分享个人资料,不要在不安全的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等。同时,家长也需保护未成年的个人信息,不在网络平台泄露未成年人的住址、学校及照片等信息。
第四,加强沟通交流。与未成年人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,让他们在遇到网络问题时能够寻求帮助。同时,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,防止网络欺凌或其他网络问题对他们造成心理伤害。
第五,举报。教导未成年人如何举报网络上的不良内容或行为,如网络欺凌、色情信息等。这样可以帮助保护其他未成年人,同时也有助于打击网络犯罪。
第六,网络安全软件:安装并更新网络安全软件,以防止恶意软件或病毒侵入设备,从而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。
通过以上方式,可以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。
三、律师在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
第一,通过法律咨询、法律援助等方式,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支持和帮助。可以解答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关于网络安全问题的法律疑问,提供相关的法律建议和指导,协助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合理应对网络安全问题。
第二,通过法律诉讼、仲裁等方式,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。针对侵犯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违法行为,律师可以代表未成年人提起诉讼,维护其合法权益,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第三,通过参与相关立法、执法和司法活动,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。律师可以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,提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,促进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。
第四,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,提高公众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。通过撰写相关文章、开展讲座等方式,向公众普及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法律知识,提醒大家注意网络安全问题,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。
综上,未成年人安全用网需要自我、家庭、学校、企业、律师等主体协同发力,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动与沟通,形成跨领域、跨行业合作,在彼此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协商沟通机制,撑起网络安全“保护伞”。
作者简介
王二丽律师,中共党员,法律硕士学位,现任内蒙古鄂尔多斯律师事务所安其日青少年服务工作室部长。
专注于公司治理、婚姻家事与财富传承相关案件的咨询及代理,长期从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公益法律服务工作,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。